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化茶道 > 文章 当前位置: 文化茶道 > 文章

茶文化已成全世界精神财富 中国茶产业担当历史重任

时间:2022-06-1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茶科技创新大步前行

  “在茶行业一待就是30年,工作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片叶子。”

  杨秀芳,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茶学专业毕业后从事茶叶质检和品质控制技术研究10余年,2009年至今一直从事茶叶质量与标准、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

  作为茶叶质量专家,杨秀芳被问得最多的莫过于“农残”问题。“目前,我国茶叶农残合格率达98%以上,消费者可以放心喝茶。”杨秀芳说,作为项目召集人制定的ISO 18449-2021《绿茶 术语》国际标准去年正式发布,这是我国专家牵头制定并发布的第一个茶叶国际ISO标准。目前,国内还有三位茶专家正在牵头制定国际标准。

  主持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添了国内茶科技工作者的自信。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园艺处副处长冷杨说,我国茶行业的研发力量还是很强的,19个产茶省大多数都有省级茶叶研究所,有些地市也建了茶叶研究所。茶行业有两名院士,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有60多位稳定开展茶学研究的专家,还有8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了茶学专业,整个科研体系较为健全。

  茶科技工作者们亲历并推动着我国茶行业科技的变化和发展,他们研究课题的演变也折射出我国茶科技的进步。从可以喝、放心喝,到能够满足更多消费者的更高需求、畅销国际市场,茶行业需要更多科技赋能。

  茶行业机械化程度低,是茶产业提升效益的“卡脖子”难题。在名优绿茶中劳动力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80%至90%,而鲜叶采摘的又占据近70%的劳动力成本,可以说,我国茶产业仍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机械化程度低导致茶资源浪费严重。

  王积军提到,特别是今年春茶采收正值疫情多点散发的时期,从外地组织采茶工比较困难,造成采茶工紧缺和工资上涨;同时,疫情防控的配套服务费用也大幅增加。

  放眼国际,一些产茶国家的茶叶机械化起步早、发展快。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茶叶机械化采摘已经基本得到普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对6个主要产茶县的统计调查显示,春茶机采率80%以上,夏茶机采率90%以上。

  “目前我国茶产业的机械化程度,只能说是刚刚起步。”杭州茶叶研究院纪委书记唐小林介绍,从整个生产顺序来看,茶园管理专用机械领域基本是空白;名优茶采收机尚在研究实验中;初精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成套化、标准化程度仍很低;再加工阶段部分实现机械化;深加工基本是借用食品、化工、医药领域的专用设备。国产专用设备的缺乏,也是茶产业提高机械化水平的“堵点”。杨秀芳说,检测实验室的设备很多都是进口的,价格比较高,有的用了20多年还在使用。

  新茶饮作为茶行业中的新业态,相关设备和技术更是匮乏,更多的是依靠茶饮企业自身去摸索。奈雪的茶媒体公关副总监陈诗告诉记者,茶饮行业没有成熟的设备,没有现成可用的东西,软件硬件都需要自己研发。数字化系统的落地也费了番波折,落地应用后更需要去耗时调整。

  设备和投入的不足,直接影响到茶行业中后端的研发。王庆认为,我国茶科技在行业前端研发能力较强,但中后端仍较弱,“几年前到肯尼亚参观立顿的研发中心,同行的好多专家想着立顿是低端茶能有什么研发,但到了人家的拼配室都被震撼了,近500位评茶员在拼配、审评。我们的茶企到现在也没有做到这个研发规模的”。

  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投入是推动茶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也是我国茶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杨秀芳所在的杭州茶叶研究院开展了茶功能成分的绿色制备以及分子互作、物性变化、功效机制等茶跨界应用技术研究,研制了茶休闲食品、茶饮料、茶保健食品、茶肉制品等含茶健康食品和茶日化产品,但离真正产业化还有差距。

  “很多单位都在做茶的深加工,但真正转化的还不多。”杨秀芳说,很多研究机构和院校都在储备技术,但茶企大多科研投入有限,又希望直接拿到成熟的成果。研发都是有风险的,单个小企业难以对接重大科研项目,希望有更多的茶区地方政府能够立项支持,有更多的龙头企业主动加大创新投入,也期待外来的资本能够眼光长远一些,对新成果多一些耐心和支持。

  研究成果的转化已成为茶行业科技发展的共性难题。王积军提到,茶产业有很多研发成果,农机推广机构与科研单位开展了大量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比如在广西横州建立茉莉花茶生产数字化基地,农艺师只需打开手机,就可以随时察看花田情况,了解空气和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等信息,实现精细化种植和管理。但茶产业关键技术的推广,如生态茶园模式和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等,缺少专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难以大规模开展。

  “十四五”是我国茶产业和茶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茶园面积稳定在现有水平,茶产业科技贡献率达65%。

  专家认为,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要把创新当作第一动力,围绕茶产业链开展深度研究,注重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促进茶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还要着力引进技术创新型和市场开拓型企业,用科技为茶产业赋能。

  茶科技任重道远。“进入茶行业越久,越感觉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但始终乐在其中。”杨秀芳在微信头像上写着,“好茶一杯,健康一生”。

  中国茶经济更有可为

  “绿茶在烘青的时候,生命已经终止;普洱茶在晒青的时候,它的生命才开始。”一位资深茶友的话,道出了中国茶的丰富多样。

  中国是全球茶产量、茶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可以生产六大茶类的国家,但按照人均喝茶量计算的话,可能连世界前十名都挤不进去。这意味着,茶市场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如果再把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统筹起来布局,我国茶产业发展、茶经济繁荣将更有可为。

  从近40年茶叶市场发展轨迹看,各大茶类板块轮动的效应十分明显——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黑茶潮,后来逐步被红茶占据上风,再后来白茶接棒。其中,以普洱为代表的黑茶市场异军突起,一度如旋风般席卷全国,甚至吸引了许多海外投资者入场。

  在中国,茶金融行得通吗?“我个人不太赞成。茶叶本身是个农产品,适当有一点储存是可以的,但黑茶的科学机理至今还没搞明白,有没有储存价值还不好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专家表示,国外在茶金融方面已有些成功探索,比如在斯里兰卡的科伦坡茶叶拍卖市场、印度的加尔各答茶叶拍卖市场、肯尼亚的蒙巴萨茶叶拍卖市场,因为标准化程度较高,茶叶仓单可以实现评估质押。在这方面,国内茶叶市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一块“茶饼”动辄拍出数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价格,投机风险不言而喻。事实上,这与传统意义上的茶金融属性是相背离的。在国内期货品种频频推出的当下,“茶叶期货”迟迟按兵不动,说到底还是标准化缺失的问题——“手工茶和机制茶相比,味道就是不一样,你说怎么办?”

  新茶饮的出现,为茶产业发展打开了新赛道。一方面,得益于消费升级,新茶饮相对于过去粉末冲泡的奶茶,更能迎合消费者健康化、定制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新茶饮行业利润可观、周转快,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青睐。近年来,受疫情影响,新茶饮市场扩张步伐有所放缓,在一二线城市新茶饮市场趋向饱和的情况下,新茶饮门店开设下沉趋势明显。同时,随着用户线上消费习惯的养成,新茶饮通过外卖平台和自主开发程序获得了更多消费人群,带动了门店运营效率的提升。

  无论是盘活茶行业现有存量,还是做大新茶饮增量,茶产业未来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赋能。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和消费升级拉动,茶叶消费群体的体量在不断增大,消费理念也在发生转变,茶文化不仅在满足生活品质与消费体验上大有“用武之地”,未来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茶饮新品及消费场景。

  正如专家所说,中国茶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融入健康、时尚和数字化的元素。比如,顺应现代社会快速生活节奏,让传统的饮茶方式更加方便,消费者可随时随地泡上一杯好茶;再如,更加关注年轻消费群体“拼命又养生”的痛点,推出相关茶产品和服务等。此外,传统的茶文化也可以拥有时尚感,可以用更多国潮茶品,带动年轻消费群体对茶文化的学习和传播。

  “茶,虽然只是一片树叶,但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劳动智慧,是一份活着的绿色文化遗产。从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在外交场合中频频亮相的‘茶叙国事’‘茶礼’,中国茶都蕴含着包容开放的文化气质,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依然是。”华鼎国学研究基金会国茶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张永立如是说。

上一篇:以茶修身 以形入心寻找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原点

下一篇:传承宋韵国风,西子湖畔开启茶荟宋韵文化周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闽ICP备07500721号  |   QQ:3309388110  |  地址:福建省  |  电话:13459508636  |